yabo100 vip亚搏

yabo100 vip亚搏:yabo100 vip亚搏本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办法

发布者:张程冬发布时间:2021-05-12浏览次数:1130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是检验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保障机制,也是专业持续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发现学生能力短板,改进培养方案,确保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指导,特制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毕业要求达成是培养目标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要求达成系统化、形成性和合理评价,将毕业要求落实到每门课程和每位教师中,为专业教育提供持续改进的依据,最终保证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

二、评价对象及周期

1.评价对象:本科各专业每一届所有取得毕业证书的毕业生,针对12条毕业要求,逐项进行评价,考查其毕业要求达成。

2.评价周期:在学生学满四年毕业时,完成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的达成度评价,根据各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值,判定本届学生对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为保证专业的工程教育质量,专业要求每门课程的达成情况评价周期为1年;每年对每届毕业生进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对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周期为2年。

三、评价机构

yabo100 vip亚搏本科专业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主要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达成评价工作组及具体工作人员参与协调与实施,从教学环节、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导师三方面进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表1)。

1评价活动与评价组织人员

评价活动

参与人员或机构

统筹协调评价工作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

制定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审核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的合理性

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

确定指标点支撑教学环节

达成评价工作组

组织评价工作,实施评估,收集数据

学院分管教学副院长、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课程组)

分析数据并完成专业相关评价表

达成评价工作组、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

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与完善

院领导、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

课程教学改进工作

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课程组)

毕业生反馈

应届毕业生

毕业设计(论文)导师评价

毕业设计(论文)导师

、评价依据

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课程质量评价结果。

、评价流程、内容及方法

(一)评价流程

 

1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过程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包括以下基本过程:确定专业毕业要求及其分解指标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撑围绕毕业要求实施教学活动、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对各教学环节的考核结果实施评估并分析得出评价结果,依次完成教学环节评价、指标点评价以及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等。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过程见图1。

(二)评价内容

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可衡量情况,毕业要求评价内容可分为客观评价子项和主观评价子项两大部分,其中客观评价子项是基于课程教学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主观评价子项是基于调查问卷、座谈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1.客观评价子项

课程完成一个教学周期后,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考核得分情况生成课程、课程目标及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分析报表。专业达成评价工作组应对进行审核,并对考核方式、考试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偏态值等进行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2.主观评价子项

主观评价子项可以通过座谈、问卷、非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等方面的达成情况来评价,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座谈、调查问卷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力考查。

 应届毕业生座谈

每年组织部分有代表性应届毕业生在离校前进行座谈。这些学生刚刚经历过完整的大学四年学习,对专业的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有全面与即时认识,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就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见解。在参与学生选择上,注意覆盖就业、考研、创业等不同群体,便于更全面地搜集信息。

应届毕业生调查问卷

2014年开始,向即将离校的大四毕业生发放《毕业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从学生毕业要求、学校设施与服务、任课教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与收集,2020届《毕业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问卷》详见(附件4.1-17)。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能力考查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由于参与了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比较清楚,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达成情况的评价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三)评价过程与方法

1.客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1)赋权重值(达成情况评价目标值)

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对12项毕业要求中的每条毕业要求进行分解。每条毕业要求被分解为若干个易衡量指标点,并列出支撑每个指标点的课程。根据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强度确定课程支撑权重系数,每个指标点下所有课程支撑权重系数之和为1。

以上过程中由毕业要求分解、确定支撑课程、确定支撑强度系数三个步骤形成,直到能将12项毕业要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并且达成评价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分解过程中,在应用背景方面注意对学校定位及专业对智慧海洋、智慧渔业特色的支持;在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计算思维与计算机系统能力的培养。

2)确认评价依据的合理性

    在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前,由专业达成评价工作组在确认课程教学大纲科学合理的前提下,组织专业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对评价的原始支撑材料,如:试卷、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文档等的合理性进行确认。内容包括:

① 大纲规定的考核方式是否合理(除期末考试外,是否采用课内测试、设计或大作业的形式考核学生是否获取该条指标点所列能力);

② 考核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课程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考试试题题型、难度、分值、覆盖面等是否合理;

③ 考试的区分度、信度、效度、偏态值等是否科学合理;

④ 根据上述分析,判定结果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则责成课程负责人对评价依据重新梳理,直至满足合理性要求。

3)课程达成情况评价

依据对学生考核的原始支撑材料,包括试卷、大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文档等,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样本:本学期完成该课程的全部学生。

课程目标及课程对某条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值计算方法:根据OBE理念,先从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考核全体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课程目标客观评价计算方法:

 

之后再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制定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值,其计算方法:

   

4)各指标点达成情况客观评价

规定毕业要求每个指标点达成情况的目标值为1,各指标点达成情况具体计算方法为:(乘权重)

 

5)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计算方法:

计算出每项毕业要求对应的分指标点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后,取达成情况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值。具体公式为:

 

依据“评价机制”规定的合格标准,明确该项毕业要求评价结果是否“达成”。在确定各单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后,取其最小值作为总体毕业要求达成情况。具体公式为:

 

上述结果均达到评价合格标准,则表示毕业要求的总达成情况为“达成”。

2.客观评价过程与方法

1)问卷调查对象与内容

分别设计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调查表,调查表主要包括两类信息。

问卷调查对象:往届校友(近1-2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

内容:往届校友及应届毕业生主要针对12项毕业要求,用人单位主要针对专业、知识、能力三大项进行调查(对应12指标点)。

问卷方式:问卷星

2)调查问卷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计算

每一调查项目共分5档(5、4、3、2、1),分别对应毕业要求完全达到、达到、基本达到、基本未达到、完全未达到。计算方法如下:

① 每一调查子项目平均得分 = [∑(每一子项对应的各档人数×各档分数)]/总人数。

 

例如,“知识中的专业知识”项,共收集118份有效问卷,认为“优”的35人,“良”的43人,“中”的25人,“一般”的15人,则该项调查的平均得分:

照此方法可分别算出调查问卷中每个子项的平均得分。

    ② 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得分:取每项毕业要求对应调查项目加和平均值归一化并乘目标权重值作为该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评价值。具体为:

 

 

、评价结果及应用

(一)评价结果

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束时形成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报告,给出结论及改进措施。

(二)结果应用

各专业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工作。为了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确保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形成完善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构成良性循环的可持续机制,各系室应制定质量保障体系及持续改进工作制度。

持续改进工作在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指导下,按照如下流程做出改进:

1.根据细化的指标点配置课程体系与其他教学活动,并将指标点分配至具体的教学活动。

2.客观评价环节,对于新增课程,责任教师根据所负责培养的能力指标点制定教学大纲;对于已有的课程目标达成不理想的课程,责任教师提出整改思路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的改进,交由系组织讨论,讨论通过后修订教学大纲,在下一轮教学中实施。

3.主观评价环节,根据学生其他活动的评价结果,适当调整学生参与活动的导向性,并根据问题修订、调整毕业要求指标点。

4.依据各方评价结果的分析,就师资、管理、支撑条件等各方面问题向学校提出持续改进意见。

 

 

 

yabo100 vip亚搏

                      


yabo100 vip亚搏-腾讯指南